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提高
发布时间:2022-11-07
点击量:
2018年入职南职前我有十年在工厂从事机电类工作的经历,来校后上的第一门课是《机电设备管理与营销》,在企业做过的鲜活的工程案例就成了“源头活水”,与在企业处理专业技术难题相比,我发现教书相对还算是比较轻松愉悦的事情。但是渐渐地发现,不少学生听课只有三分钟的热情,之后就慢慢倦怠,不愿听课了,这是为什么呢?反思自己也做过学生,有时偶尔也会上课睡觉或开小差,但总的来讲都会认真学习,而我教的学生不是这样。我开始顿悟,老师自己有知识和技能还不代表学生就能够学到,现在面对的学生也不像当年的我们,自己需重新开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要花费较大的气力督促学生学习,我加强了对学生的纪律管理,做到上课点名,或者中间突击点名、抽查点名,至少要求学生到课,并将每次的点名结果与平时成绩以excel表的形式投影在黑板上,达到表扬先进、警示后进的作用。
在我过往的经历中,感到工作到一定深度后,理论知识更加有指导意义。由于工科类的理论课学习比较枯燥、且不易理解,我通常会结合企业的案例进行讲解,并辅之于图片直观表达,还会适当地插入一些企业发生的小故事,这样学生听起课来易懂且有兴趣。记得有一次学生跟我说“老师,你干脆就讲企业故事或者课外知识得了,我们更爱听”,我一时哑然,然后明确地告诉学生:必要的、基础的理论知识对高职的学生来讲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我们以后的发展才会有后劲。因此在理论课内容的教学中我坚持把握好量与度。实训课教学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环节,我尽量把实训任务进行分解,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这点与企业内部给生产工人参照的“作业指导书”很类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实训中多采用分组的方式,发挥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的优势,教师在课堂多观察,及时提醒不爱动手的学生参与进来。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中,更多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先做出来的有实物或者能展示实际效果的学生给高分,对做得欠好的、没做出实验结果的学生则侧重指导,要求达到合格线。这样既避免了作业的抄袭,又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如何因材施教,让好学生更优秀?我借助了省级专业技能竞赛的活动平台,首先是接受所有爱学习的学生报名,然后统一组织一段时间的培训,最后通过考试选拔出适合参加赛项的学生备赛。这种方法既选拔出了优秀选手,同时又在培训选拔过程中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了大部分爱学习的学生。几年来,我与指导过的参赛学生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竞赛培训的同时,也帮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经过几届的指导,我们大部分参加竞赛的学生都找到了不错的工作,且收入颇丰。这样的效益是放大化的:优秀毕业生所在的大型企业将会更加认可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有助于树立学校良好的声誉,形成良性循环,而不是“昙花一现”。
探索永无止境,我会继续努力,并在教学之余坚持做好科研工作,争取更大成绩。
智能制造学院
罗相文